
CuX銅離子抗菌纖維
獨步全球「關鍵奈米細化技術」
突破「銅離子」團聚、穩定、量產特性
新一波的紡織革命
奈米科技業與紡織業
頂尖結合
台灣高科技產業與紡織產業世界聞名,紡織業更是全球的研發重鎮。如今,新一波的紡織革命即將到來,橫跨「奈米科技業」和「紡織業」的機能纖維材料,即將引領未來趨勢,戴壟,就是發展奈米科技機能纖維的最佳夥伴!

獨步全球「關鍵奈米細化技術」
突破「銅離子」團聚、穩定、量產特性
銅離子本身具有容易團聚的性質,即使效果優良也不易量產,目前在市場為非主流材料。戴壟頂尖技術團隊成員組合來自於產業與學術界的菁英和專家,我們以「關鍵奈米細化技術」,獨步全球!研發出銅離子奈米團簇,除了在高低溫下能保持穩定外,成功解決銅離子容易團聚的問題,可將銅離子母粒與紡織等關鍵性技術量產製成銅離子纖維材料,如:PP、PET、Nylon等皆可穩定加工,並獲得許多產業不同領域的突破性應用和發展。
銅離子是生命元素,對人體安全無虞
銅是人體內本身就含有的元素,人體中含量僅次於鐵和鋅,在微量元素中居第3位元的生命元素,可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對人體皮膚無刺激性及過敏現象,對人體安全無虞。銅也是細胞內部氧化過程的催化劑,對細菌和病毒有抑制作用,具有抗菌、抗病毒等性能。
離子強大抗菌功效的古往今來
在歷史上,人類很早就發掘銅的保健作用,它具有鎮痛、解熱、抗菌、抗發炎的特性,古埃及和古希臘人用銅管清潔飲用水,阿茲特克人用銅治療喉嚨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於瑞士所舉辦的第一屆國際預防及感染控制會議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在醫院內使用抗菌銅表面可幫助減少院內感染 (HAI) 的機率達 40%,並能有效殺死 97% 的細菌、許多病毒及真菌病原。
2009年,英國南安普頓大學比爾基維爾教授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銅可抑制甲型H1N1(A H1N1)流感病毒,6小時後銅表面幾乎找不到存活的流感病毒;對照不鏽鋼表面,24小時後仍有50萬病毒粒子存活。同年,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EPA)規範下的一項測試顯示,在室溫下,銅合金可在兩個小時內殺滅其表面上99.9%的超級病菌MRSA。
銅離子的抗菌原理
銅在有水的條件下生成的 Cu2+透過細胞膜,到達細胞的內部,由於Cu2+為重金屬離子,能使某些酶變性,打亂細菌中重要金屬離子的自然狀態,破壞核酸的立體結構及細胞的滲透壓,從而破壞他們的新陳代謝,殺死微生物。
同時,銅離子能自2Cu+ + 2RSH → 2Cu+ + RSSR + 2H+ 的反應中消耗硫氫基團 ( Sulfhydrylgroup, SH- ),而減少胱氨酸 ( Cysteine ) 或穀胱甘 ( Glutathione ) 的含量;又能再繼發的反應過程 2Cu+ + 2H+ + O2 → 2Cu2+ + H2O2 產生過氧化氫 ( 俗稱雙氧水,H2O2 ),而再度產生氫氧自由基,繼續破壞細胞成分。此外,銅離子可和鋅、或其他金屬離子競爭酵素蛋白質結合部位而影響酵素作用。
銅離子三大獨特優點

銅離子攻擊細菌,達到殺菌功效
微量銅離子攻擊細菌的細胞膜、核酸、酶,破壞細胞蛋白質造成細菌死亡或喪失分裂增殖能力。

銅離子抑制細菌增生,達到消臭功效
銅離子良好的抗菌性可以抑制細菌、真菌增殖,來阻止腐敗臭氣;同時纖維的高親水基團可以與氨氣、異戊酸和醋酸等進行中和作用,消除異味。

銅離子對抗真菌效果尤佳,皮膚、婦科調理具成效
銅離子對抗真菌效果尤佳,其卓越的抗菌功效對腳部真菌,皮炎、濕疹、陰部瘙癢、狐臭等真菌類皮膚疾症具有抑制效果,使用含有銅離子纖維,對皮膚、婦科等疾病能起到一定的調理作用。
銅離子為抗菌纖維新趨勢
銅離子抗菌纖維是一種機能性纖維,具有阻斷疾病傳播、消除異味、修復皮膚等效果,是新型的抗菌紡織品。早在2008年,美國環境保護機構(NRDC)就登記核准了五種銅合金用於抗菌材料,這些銅合金可以在2小時內殺滅物體表面99%的細菌。
銅是人體內本身就含有的生命元素,所以銅離子的化合物都可溶解,進入人體的銅,也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排出體外,對人體皮膚無刺激性及過敏現象,對人體健康安全無虞。
戴壟銅離子纖維殺菌超過99.9%
多元市場廣泛應用

醫療織品
預防勝於治療,運用高科技抗菌材料於醫療織品上可有效的抵抗病菌,降低感染風險。

生活寢具
抗菌寢具 / 舒適安全, 讓您與家人們享受最放鬆的睡眠。

運動/個人衣著
讓有效的抗菌纖維帶給人們嶄新的體驗與保護。

產業應用
適用於各種載體: PET、PP、Nylon,加工成銅離子纖維,可帶給產業界更廣大的應用與創新
戴壟銅離子抗菌纖維,殺菌率大於99.9%
針對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觸導致致病性的五大病菌,不論是金黃色葡萄球菌呼吸道伺機感染,或超級細菌MRSA所造成的免疫系統受損,另外,肺炎桿菌、綠膿桿菌影響肺部及泌尿道的機會性感染,以及大腸桿菌造成腹瀉等症狀,這些環境中常見的不安病菌,經全國公證單位測試檢驗「戴壟銅離子抗菌纖維」的殺菌測試,得到的都是大於99%的殺菌率結果。
病菌(中文) | 病菌(英文) | 致病性 | 影響與作用 |
---|---|---|---|
金黃色葡萄球菌 | Staphylococcus aureus | 伺機性感染 | 癤、癰、中耳炎、鼻竇炎、骨髓炎和膿毒病等 |
抗甲氧苯青黴素金黃色葡萄球菌 | MRSA | 超級病菌 | 令呼吸道、傷口、靜脈導管及尿道的皮膚及軟組織感染 |
大腸桿菌 | E. coli | 致病 | 腹痛、嘔吐、腹瀉及拉血便等症狀,甚至引起合併症及死亡 |
肺炎桿菌 | Klebsiella pneumoniae | 致病 | 肺炎、尿道感染、菌血症等等感染症 |
綠膿桿菌 |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機會性感染 | 影響肺部及泌尿道,或造成燒傷、傷口及其他血液感染 |
白色念珠菌 | Candida albicans | 伺機性感染 | 口腔、食道與陰道等處的局部黏膜感染,也有嚴重的全身性感染,有研究指出後者的致死率高達40% |
